中安在线讯 (记者 彭旖旎)在今年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,有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新提法、新思路,其中“提高绿色竞争力,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”更是有力回应民生关切。如何让“安徽青山常在、绿水长流、空气常新”?出席安徽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的政协委员们也积极支招献策。
本次政协会议共安排21位政协委员在大会上作口头发言,其中5位委员发言直接跟绿色发展、生态建设相关,其他发言也贯穿绿色发展理念,从构建绿色生态网络,壮大绿色经济规模,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方面,支招安徽“绿色竞争力”的打造。
加强皖江水污染防治
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区,要将其打造成为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廊道,皖江水污染防治不可或缺。郑永飞委员在代表民盟安徽省委发言时指出,皖江流域产业多为重工业,钢铁、有色、石化占比较大,中小企业的污水处理能力薄弱,偷排、漏排现象时有发生,加重了生态环境承载压力。
他建议,打破行政区划,形成防治合力;突出统筹规划,加强系统性治理,防止政策措施碎片化;建立皖江水生态环境保护联盟,构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合作平台;建立流域联防联控机制、区域生态补偿机制、区域联合执法机制等一整套区域联动保护机制;控制污染物排入江河总量,实行严格水资源管理。
有序发展生活垃圾焚烧产业
近年来,我省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,年增长率达8%,有的城市已达到10%以上。鉴于卫生填埋占地较多且留有污染渗漏隐患,垃圾焚烧发电开始作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主要方式快速发展。
但目前,我省垃圾焚烧发电产业缺乏科学、统一的规划布局。“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,一般都没有考虑垃圾的合理运输半径,而是简单地在本行政区域边界划定项目厂址,导致项目布局零散、规模偏小。尤其是我省县域及以下地区,垃圾量少、质低,收运体系不健全,行政壁垒与投资收益之间的矛盾凸显。”张飞飞委员建议,打破行政区划界限,确定垃圾经济运距,限制小规模、高污染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,实现大区域划定、大容量建设,合理布局、资源共享,推进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进程。
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
地热是蕴藏在地球内部的“绿色能源宝库”,具有清洁、低碳、可再生和稳定、安全等特点。科协界别委员丁晓牧建议,积极开发利用地热能缓解我国能源资源压力,进一步落实和加大政府对地源热泵技术推广应用的支持力度。
他提出,将地热能建筑应用指标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出让约束条件。鼓励企业和政府部门合作,采用ppp、emc等多种模式投资开发浅层地热能。坚持典型引导,推动浅层地热能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应用。“浅层地热能不仅可应用于建筑,还可应用于温室养殖、工业干燥、仓储、生态旅游等众多领域,中深层地热能还可用于发电。”丁晓牧建议,重点选择若干项目进行试点,取得经验后加以推广。
发展绿色环保农业
近几十年来,高投入、高能耗、高产出的石化农业快速发展,化肥、农药等化学投入品过量使用,导致土壤退化、重金属累积、生物多样性破坏、环境污染加重。程晓舫委员提出,发展绿色环保农业,探索“大农业”循环经济,是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自然生态环境效益有机统一的有效路径。
他建议,我省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绿色农业发展政策,统筹绿色农业相关政策措施,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从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、关键环节入手,统筹农业补贴、环境保护等政策措施,将政策目标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,将增量资金重点向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农业倾斜。同时制定绿色农业投入品生产、经营、使用,节水、节肥、节药等技术标准,完善绿色农业产品的质量标准、绿色农业经营的认证体系,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。
恢复提升自然保护区功能
筑牢生态安全屏障,推进自然保护区建管,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治本之策。於忠祥委员在发言中提出,我省现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,省级自然保护区29个,总面积4200平方公里,不到全省国土面积的3%,且存在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等诸多问题。
他建议在空间布局上,发挥规划的引导和约束作用。突出多规协调功能,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管控空间,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控边界,城乡规划管控建设,确保自然保护区布局合理,规模适当,不被侵占。同时,建立化肥农药负增长的激励机制。区别不同的农业经营主体,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,大幅度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,对农业面源污染实行源头管控。
【专题报道】安凯客车邀您关注2017年安徽省“两会”
"